漢代

出自 五術WIKI
於 2012年7月3日 (二) 19:34 由 Admin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1個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漢代

  • 司馬季主

西漢術數名家。楚國人。曾遊學于長安(今陝西西安)。通經術,善占筮,通曉《周易》,認為筮之功德很大,不僅有利於國家,甚或可致臣忠子孝,病者以愈,死者複生。事具《史記.日者列傳》。

  • 董仲舒

前179~前104 西漢今文經學大師,漢代新儒學的奠基者。其哲學思想可謂天命論與陰陽五行說結合的產物。

  • 張良

字子房。傳為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人。漢朝建立封留候,他與蕭何、韓信、陳平一起被譽為漢初四傑。他愛好《易經》,精通八卦,對奇門遁甲有所發展,也是被後人稱頌的能掐會算的大預言家之一。姜太公的《乾坤預知歌》,有說是他批註的。

  • 東方朔

前154~前93 西漢文學家,術數家。傳說很多,被視為“神仙”。世傳其曾著術數書《靈棋經》二卷。

  • 孔安國

西漢經學家。認為八卦為伏羲所作,曾雲︰“《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尚書.洪範傳》

  • 司馬談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遷之父。認為八卦為伏羲所作,重卦為文王所作,說《易》不以蔔筮為非,亦不拘泥于蔔筮。文有(論六家之要指)。

  • 司馬遷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天文學家。元封三年(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始作《史記》,因在朝廷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乃發憤著作《史記》,最後終於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對《周易》亦有研究,主張“伏羲之純厚,作易八卦”(《史記太史公自序》),並認為文王拘于羑裏時重卦而為六十四卦。

  • 焦延壽

西漢易學家。專治易學,曾從孟喜學易,自言得孟喜之專,後曾授易學與京房。長於以災變說易,注重晚象,易於象數之中別有占候一派者,實自其始。撰成《易林》十六卷,然據近人餘嘉錫考證,此書非焦延壽所撰,而為東漢易學家崔篆所作。

  • 孟喜

西漢今文經學家,今文易學“孟氏學”的開創者。以陰陽說解說《周易》,以此推測氣候的變化,判斷人事的吉凶,為漢易中卦氣說的宣導者。其《易章句》已失傳,但其易說的一部分內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議》中。其易學的特點是以《周易》卦象解說一年節氣的變化,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此即所謂“卦氣”。

  • 費直

西漢古文易學“費氏學”的開創者。其易學初在民間流傳,成為古文易學中民間易學的代表。

  • 京房

前77~前37 西漢今文易學“京氏學”的開創者,律學家。曾學易於孟喜門人焦延壽,以通變說易,好講災異。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從而創造了許多占算的體例,以講占候之術而聞名。在占算體例的解釋中,進一步發揮了孟喜的卦氣說,並吸收了當時的陰陽五行學說。其易學的主要成就是︰(1)八卦說,包括世應說和飛伏說。(2)納甲說。(3)五行說。此說包括︰五星配卦說,五行爻位說,五行生克說,八卦休王說。(4)卦氣說。(5)陰陽二氣說。京氏易學,不僅講占法,而且通過對占法的解釋,形成了一套理論體系,用來解釋自然和社會,成為漢代哲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著作今存《京氏易傳》三卷,其他皆已失傳。

  • 劉向

前77~前6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推崇《周易》,所著《洪範五行傳》,即以五行陰陽說,講災異和占驗。講災異常引用孟喜、京房之卦氣說。以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

  • 劉歆

西漢末年古文經學派的開創者、目錄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後改名秀,字穎叔。劉向之子。沛(今江蘇沛縣)人。推崇《周易》,所著《七略》即以《周易》為群經之首,以五經配五常之道,以八卦為河圖,《洪範》中的五行文為洛書。講易重卦氣說,講天文曆法以孟、京卦氣說為據。《三統曆》為其所作。 嚴君平(前73-17)西漢術數名家。隱居不仕。以著書為事。卜筮時,每依蓍龜以忠孝信義教人。揚雄少時曾從其遊學,屢稱其德。通曉《老子》、《莊子》,尤精《周易》,曾引《周易》經傳文意,解釋老子的《道德經》,將易學與黃老學說結合起來,講陰陽變易學說。著作有《道德經指歸》《隋書經籍志》作《老子指歸》。

  • 揚雄

前53~18 西漢著名學者、文學家。一作楊雄。由於受孟喜、京房易學的影響,曾模仿《周易》的結構而作《太玄》。視“玄”為宇宙萬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陰陽三家學說,運用當時的天文曆法知識,描繪了一個世界圖式,提出了“夫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也”、“質幹在乎自然,華藻在乎人事”等觀點。認為事物均按九個階段發展,甚至凡事均用九去硬套,認為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屬”。另仿《論語》作《法言》、續《蒼頡篇》為《訓纂篇》,收集各地方言作《方言》,仿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等賦作《長楊賦》等。

  • 樊英

東漢易學家、術數名家。長期隱居,收徒講學。習京氏易學,兼明五經,又善風角,星算,河洛七緯,推步災異。著《易章句》,今不傳。又傳其曾為易學著作《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作過傳注。

  • 張衡

78~139 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對易學有較深的研究,認為《易緯》形成於漢哀帝和平帝之間,此說現已得到肯定。又認為《易緯幹鑿度》、《乾坤鑿度》中提出的九宮和卦氣同為一類,為卦氣的一種形式,亦為占術之一。並以《周易》之象而作天文著作《靈憲》。首次正確解釋月食的成因,認識到行星運動速度的快慢與距離地球的遠近有關。畫出我國第一張有二千五百顆恒星的較完備的星圖,創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

  • 馬融

79~166 東漢經學家,學者。曾遍注《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老子》、《淮南子》等。吸取孟、京卦氣說,解釋《周易》經傳文。在注太極時,以卦氣說解釋大衍之數五十,以其一不用的為太極,以北級星解釋太極,以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解釋其用四十有九。

  • 王符

85~162 東漢哲學家。憤世嫉俗,終生不仕,隱居著書,高評時政。曾將易、老結合,提出“道者氣之根”說,以《易緯》所說的太極元氣,來解釋《老子》所說的“道”,認為天地萬物的根本是元氣。還涉及卜筮、巫祝、看相、占夢等活動。

  • 郎顗

東漢經學家、占候家,推陰陽言災異的重要人物之一。通曉京房易學,善風角星算,並精通群經。順帝征之,占災異,顗便引《周易》經傳文陳述便宜七事,授郎中,後為孫禮所殺。

  • 鄭玄

27~200 東漢末年經學大師,易學大家。其著述以古文經說為主,兼采今文經說,會貫通,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世稱“鄭學”。著有《易論》、《易贊》,並為《周易》、《周易幹鑿度》(又稱《易緯幹鑿度》、《幹鑿度》)、《周易乾坤鑿度》(又稱《乾坤鑿度》)、《幹象曆》等作注。

  • 荀爽

128~190 東漢經學家。與鄭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說,並稱《易》學三家。受孟、京派易學影響,以八宮、飛伏解易,雖主卦氣說,但不利用卦氣說講陰陽災變。其解易,屬於自己創見的是幹升坤降說。荀爽不僅以升降說解釋卦爻辭和《彖》、《象》二傳文,還用以解釋《周易》的基本原理。成為漢易中象數學的內容之一。

  • 宋衷

東漢著名學者。精通《周易》,解易則取互體說。除解易外,還以注揚雄《太玄》聞名於當時。曾與劉表共定《五經章句》。著作有《易注》九卷。

  • 劉表

142~208 東漢末官吏。漢獻帝時,任荊州刺史,提倡經學,本人亦精通《周易》,其易學近于費氏易;注《易》時,義與鄭玄為近,偶爾也有從京氏者。著作有《易章句》五卷。

  • 徐從事

《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東漢人,活動於西元二世紀中時。唐劉知古《日月玄樞篇》引︰“玄光先生曰︰徐從事擬龍虎天文而作《參同》上篇以傳魏君,魏君為作中篇傳于淳于叔通,叔通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容字型大小無名氏注本序雲︰“淩陽子於崆峒山傳與徐從事,徐從事傳與淳於君……第三卷淳於君撰,重解上下二卷,疑于始傳魏君。”託名陰長生注本序雲︰“蓋聞《參同契》者,昔是古《龍虎上經》,本徐真人。徐真人,青州從事,北海(今山東昌樂)人也。後因越土虞人魏伯陽,造《五相類》以解前篇,遂改為《參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補續其類……叔通親事徐君,習此經。”

  • 淳于叔通

《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梁陶弘景《真浩稽神樞》雲︰“定錄府有典柄執法郎,是淳於斟,字叔顯,主試有道者。斟,會稽上虞人,漢桓帝(147-167年在位)時作徐州縣令……後入吳烏目山隱居,遇仙人慧車子,授以虹景丹經,修行得道。”(原注)︰《易參同契》)雲︰桓帝時,上虞淳于叔通受術于青州徐從事,仰觀幹象,以處災異,數有效驗。

  • 魏伯陽

《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東漢人,《神仙傳》記載,魏曾為低層官吏,後隱退。曾與弟子入山煉丹。丹成,服後假死,後復活。《參同契》正文“委時去害”以下段落,隱“魏伯陽著(或造、歌)”四字,為漢代緯書筆法,亦稱“庾辭”(原始謎語)。這是魏伯陽撰《參同契》的內證。今本《參同契》不同文體之內容互有矛盾,故非一人所著。

  • 陰長生

東漢人。生活于西元二世紀前葉。《周易參同契》作者之一。著名葛洪《神仙傳》雲,陰為新野(在今河南)人。《抱朴子內篇金丹》雲︰“近代漢末新野陰君合此太清得仙。”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中︰“故書(馬、陰)二君神光見世之言。自漢靈(168-188年)以來,稱說故事,附於丹經。”可相印證。《雲笈七簽》卷106有“陰真君傳”,略同。薛大訓《神仙通鑒》卷九,雲魏伯陽從學于陰長生,為陰之弟子。《正統道藏》所收陰長生《周易參同契》、《金碧五相類參同契》、《陰真君金石五相類》、《紫元君授道傳心法》、《陰真君還丹歌》等所注書均系託名之作,大多出唐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