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意義

出自 五術WIKI
前往: 導覽搜尋

心理學的意義

哲學心理學時期

  1. 禪室心靈的學問
  2. 代表人物:
    1.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討論人類本性、知識的由來、五官運用、記憶等功能。
    2. 笛卡爾Descartes:提倡先天觀念,認為人生而具有足以產生感官經驗的心理功能,經由生而具有理性的心支配身體活動,此觀念由康德Kant集大成,影響後來完形心理學又稱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3. 洛克Locke:提倡經驗主義empiricism認為,人的本性有入蠟版,其一切改變均來自於後天經驗,強調人類知識均來自後天的經驗,記憶來自觀念的聯想association of ideas

科學心理學時期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

  1. 1879年科學心理學誕生。
  2. 創始人:馮德Wundt
  3. 系統實驗法
  4. 行為學派行為主義之父--華森Watson於1913年創立。

現代心理學時期

  1. 新行為主義 neo-behaviorism:接受意識成為心理學的研究主體,並匡正行為主義偏激取向。
  2. 人本主義 humanistic psychology:主張以「人的需要」去研究人性。
  3. 心理學的定義:對個體行為及心理歷程的科學研究the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ior and mental processes
    1. 行為:
      1. 外顯行為:能直接觀察和紀錄,其特徵為自發(autonomous)、持久(persistent)、變動(variable),可因訓練而改變(changeable)。
      2. 內隱行為:由外在線索所推論的內在心理歷程
    2. 心理歷程
      1. 意識 consciousness:個體可自覺的歷程或經驗,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內在身心狀況和外在環境中人、事、物變化的综合覺察與認識。
      2. 前意識 preconsicousness
        1. 介於意識潛意識之間的意識層面,在潛意識層面下壓抑的慾望和衝動,必須經過前意識才浮現到意識層面。
        2. 前意識記憶:在長期記憶中的訊息因缺乏提取線索,而無法順利提取的現象。
      3. 潛意識 unconsciousness:潛藏在意識層面下的慾望和衝動,因受意識控制和壓抑,使個體不自覺其存在。
    3. 科學:
      1. 定義:運用系統方法處理問題,從而發現事實變化真相,探求其原理原則。
      2. 特徵:客觀、驗證、系統、可靠、正確。
  4. 心理學研究:
    1. 理論科學的目的:發現事實真相、解釋事實的原理原則,建立解釋同類事務的系統理論。
      1. 描述 description:客觀陳述表面事實。
      2. 解釋 explanation:透顧詮釋,建立心理學的理論和原理。
      3. 預測 prediction:敘述某一特定事件或關係發生的可能性;通常依據何者能做出最精確、廣博的預測來判斷某一解釋的優劣。
      4. 控制 control:驗證某項行為發生原因的解釋是否正確,試著改變或控制行為出現與否。
    2. 應用科學的目的:增進生活品質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或對理論科學進行驗證性研究,將驗證研究中得到實用性的原理原則,再推論到同類情境中去應用,以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