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紫微斗數

出自 五術WIKI
前往: 導覽搜尋
紫微斗數論命紫微沿革
斗數的歷史淵源111

翻開今日坊間關於「紫微斗數」的書籍,有些作者為了求一門學術傳承的完整性,或多或少都會來專論斗數的起源及演變,可是綜觀各家的說法,我們會發現,其由來及歷史沿革卻如多頭馬車般地雜亂分歧沒有一定的說法。


甚至上溯考古到「紫微斗數星術學」是發祥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巴比倫和亞述文明之所在;也有一說「紫微斗數是源於西域傳來的印度星相法」;或者說是「源自戰國時代的鬼谷子」;再則斗數根本是直接傳自於道教.。


面對眾說紛歧,各位不免要懷疑,到底何者才是真的呢?其實對於中國的所有命理學,其根本都是早在黃帝之時就已立下了基礎。古籍記載:「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令倫造律呂,六撓作甲子,隸首作算術」。甚至將天文曆算的職位正式立一官職來掌管,而後再經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創作時期,演傳到了漢朝,易經、命理、星占等學說才有了更加長足的進步。


所以這一些學問都是歷經許多先賢聖哲的編纂、註解,絕對不可能單由一個人來完成的,像「易經」歷經遠古和上古三代,才在周朝由「周文王」重新集結編定成目前的基礎架構,又再歷經近孔子和三千年無數人的註解,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四柱八字命理學」和「紫微斗數命理學」幾乎也都是歷經了同樣的演變傳承,因此所蘊含的都是中華數千年來無數的智慧結晶而成的!


到了西漢未期,因為道家符命之說大行其道,也給命理占星學說一股強大的刺激力量,乃至先哲立論輩出,更經唐代的發揚延續,而至宋代更行完備,而將上古經歷代以來的命理學說完成定論,因此有了「徐子平」所著「淵海子平」、「子平真詮」,為目前我們所熟知學習的「子平四柱八字命理學」。


和由華山道士「陳希夷」(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人稱「陳摶老祖」)既職掌了皇家天文曆法,更將實星和虛星加以擬人化的安排,用數和理的方式整理出「紫微斗數」,將諸星宿來定出吉凶,幾經修訂「紫微斗數」,其後又經一位道長白玉蟾增補後,傳至陳希夷的第十八代孫「陳道」,又於明朝嘉靖年間由進士「羅洪先」寫序文收撰,共計四卷,是繼承了宋、陳摶的體系,就是今日所流傳的「紫微斗數全書」,而後清朝青城道士繼續研究發揚光大,到今天才有我們所看到的「紫微斗數」。


另外目前廣被眾多研究者所接受的另一說法,是紫微斗數的演變過程中,也曾經於道家中的一位始祖「呂純陽」所運用出來,所以部分斗數星宿曾記載於呂祖所著的「道藏經」中,如:「術天機、太乙金井紫微斗數」。


只是當時的內容上不完備詳盡,如四化星宿還未演化出,後來因學問傳承時空的變遷,陳祖「陳希夷」繼續加以註解,也加上了四化星宿,來補斗數之前論述的缺失,才正式成為如今我們所學習的「飛星紫微斗數」。


雖然以上對於「紫微斗數」的沿革傳承有了一個初步的說明,但是由於命理學說的正史記載開始於漢朝,今日才可在史書中找到關於命理占星術的記載。不過「紫微斗數」因年代過於久遠,傳承演變的過程也很複雜,由於斗數在歷史上從宋末到清初,出現了斷層時期,「四庫全書」也找不到它可考的記載,使得紫微斗數的沿革出身發生一個不明的懷疑。現今除了兩本古籍,「紫微斗數全書」和「紫微斗數全集」外,可說沒有其它的參考古籍,如此的情況再再加深了紫微斗數的神秘性。而我們目前也無法從史籍中得到更多足夠的實證資料文件,來佐證其最初的起源,因為這已是個不爭的事實,所以我們唯有期待在往後的研究者,能藉由發現更多的史料來加以證明。


我們也可以把「紫微斗數」這幾個字拆開,用原始的文字意思來分析,應該也能更清楚深刻地解釋這門學問的由來。


1、紫微


宋史天文志曰:「紫微垣在北斗北,左右環列,衛之象也。」


晉書天文志:「北極五星,鉤陳六星,皆在紫宮中。紫宮坦十五星,其西蕃七,東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


以現代的說法,紫微星就是地軸中心向北延伸線位極點的那一顆星,也叫「北極星」。由於天體運行與地球自轉的原理,地球由西向東自轉,我們所看到的星體諸如月球、太陽、星星等皆由東方昇起,西方落下,只有北極星看起來是靜止不動的,眾星皆圍繞著它旋轉,使紫微星地位看來尊崇,有如帝王一般。


2、斗數


《紫微鏡銓》一書中,對斗數有這樣的釋義:「斗,量也,斗宿也,乃宿也,乃用斗宿數尊卑量計計吉凶也。數,算術也,定命之如氣數、劫數,認定命可以用算術推算也。」


紫微斗數口訣第一句說:「希夷仰觀天上星,作為斗數推人命」,不就開宗明義地道出其由來?


紫微斗數
《續道藏》

首見於明神宗萬曆西元由第五十代正一天師張國祥輯成的《續道藏》

紫微斗數之名首見於明神宗萬曆西元由第五十代正一天師張國祥輯成的《續道藏》,其中收有紫微斗數三卷,作者佚其名,根據其內容來看這三卷紫微斗數其實是「十八飛星」之術;

清初編《四庫全書》

清初編《四庫全書》於子部術數累收有術數五十種,不論是「十八飛星」或「紫微斗數」均為在內[1][1]。與子平八字、風水不同,斗數所擁有的的資料非常少,在清代以前,只有全書、全集[2][2]、續道藏[3][3]提及,而續道藏與全書和全集的內容差異性大,無論安星訣、星曜名稱等皆不同,但卻共用一個名稱”紫微斗數”。


從一些蛛絲馬跡可以觀察出,能編入續道藏便可能是當時代的主流,那以十八飛星為斗數正宗,但從全書、全集著者以及序文中又表示比續道藏更早,至於續道藏本身較具可信度,因此以此年份為紫微斗數之名最早之官方記載。


在內容的部分,續道藏紫微斗數是比全書和全集所提之紫微斗數要粗糙,就以安星法來看,就有明顯差異,續道藏紫微斗數(十八飛星)所用的安星訣是單一系統的,以紫微星起法為例,用出生年之地支排定,而另一紫微斗數則須以生月與生時推出命宮,再以生年干五虎遁月推命宮干,再以命宮干支推五行納音,以納音除生日數等求得紫微星落宮,出生之年、月、日、時皆派上用場,其細密度令人難以想像當時如何被創立,這也成為後來紫微斗數大行其道後,諸多人研究探討的主題,用現在的數理、天文觀點來分析紫微斗數的起例。


十八飛星紫微斗數之質若真如此粗糙,為何在續道藏之中要記下這一筆,關於續道藏紫微斗數,仿間研究術數者也斥之以鼻,

梁湘潤明代初葉

但梁湘潤則認為;紫微斗數之興起時代,大約是在明代初葉。以果老星宗自元代耶律楚材以後,就日漸式微。初期之紫微斗數是深受子平法之影響,對果老星宗是帶些鄙視性的。譬如:今日尚可以在紫微斗數總訣之中看得到的何用琴堂講五星。琴堂五星是一部果老星宗的經典,原文刊於古今圖書集成之中[4][4]。


梁湘潤對於紫微斗數之源流認為是由果老星宗演變而來繼而風行,並說明續道藏紫微斗數分為兩大範圍,一是術天機、一是太乙金井,更認為十八飛星出自於照膽經。


至於全書全集與續道藏之關聯,有認為全書與全集中之紫微斗數為自道藏裡收錄的「十八飛星」所改良,此見解以香港著名斗數名家王亭之為首,認為十八飛星脫胎於琴堂五星,再發展成後來的紫微斗數[5][5]。


從字面觀察不難發現,十八飛星所用之星曜皆以天開頭,是為道家語法星名,而後來至現今之紫微斗數所用之星曜名稱,卻是佛、道參雜,後列佛、道對北斗七星之命名,是為明顯差異。


在漢唐之間的道經「北斗經」「南斗經」,與大藏經中漢唐時期傳來的「佛說北斗七星延命經」,有詳盡記載紫微斗數命主星與身主星的排列方法,且紫微斗數中大膽採用北斗七星與南斗六星之星名,與前十八飛星不同,至於十八飛星之星名則與北斗七星毫無關聯,但對於星曜之解讀卻雷同相似,在看紫微斗數中星曜排列方法,分及兩大星系,而北斗七星被分裂開來,貪狼、巨門、破軍為天府星系,廉貞、武曲為紫微星系,文曲與祿存則又不同。


這個現象,令後來試圖解讀紫微中星曜之來由的數術家,開始朝河圖、洛書、易理的面向找關聯性,便令紫微斗數脫離為星相之範疇,也顯現與果老星宗差異之處,這樣的解釋方式最先以破空所著紫微斗數之易理根源(1986),以星卦來做為虛星論之明證,後來謝繁治所著周易與紫微斗數(1995)更以天體概念將星卦理論發揮到極致。


又有認為紫微斗數在流傳過程中被分為南北兩派。自陳摶[6][6]之後數百年間,一直以孤本在其弟子和後代中秘傳。北派三卷本《紫微斗數》後被道教典籍《續道藏》所收錄。南派四卷本《紫微斗數》,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才由江西吉水地理學家羅洪先刊刻流傳,即後來的《紫微斗數全集》和《紫微斗數全書》,此一為在80年代時最先說法。


羅洪先[7][7]為全書與全集所做之序,彭慕白以此為時代背景,考證全書與全集比續道藏為早[8][8],但是羅洪先之序是否為真,但不失為紫微斗數可研究的史料之一,且全書與全集版本之差異與源流則再須考證。


紫微斗數經過白玉蟾、陳道、潘希尹、楊一宇等人[9][9]的增減,內容多番修編,現今紫微斗數之用法則更與全書、全集不同,以四化為例,《全書》與《全集》中對於斗數四化之著墨不多,而現今紫微斗數研究者則在斗數四化方面研究出新的技法,明顯讓紫微斗數更具徵驗性,也讓紫微斗數在台灣以此風行,在香港以王亭之為代表的斗數家,則較偏星曜解釋,不脫全書與全集所擁有的基本架構,但對解釋的現代化有很大的貢獻。

在清代尚有紫微斗數相關著作,如俞樾[10][10]所著《春在堂隨筆》中的〈游藝錄〉和深谷道人的《星訣》[11][11],其中〈游藝錄〉的斗數四化版本於先前有差異,剖具爭議,而《星訣》則也掀起一番論戰。


取自於網路。散見於各網站上。不知其作者。




  1. [1]彭慕白,〈紫微斗數探源〉《數術文化與宗教》,(台北:大元,2005),頁86~90。
  2. ([2]斗數古籍流傳於世的甚少,主要的有清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羊城青雲樓梓行」依明木刻板新刻的《新刊合併十八飛星紫微斗數全集》,此書由台北集文書局於1982年3月影印出版以及台灣竹林書局刊行的《紫微斗數全書》。)
  3. [3]道藏是一部彙集收藏所有道教經典及相關書籍的大叢書。有認為它是模仿的佛教的大藏經而創製的。事實上,南北朝時陸修靜公元471年編的道教《三洞經書目錄》大大早於最早的佛教《大藏經》的編輯。在當代,習慣上,《道藏》是明朝明英宗正統十年出版的《正統道藏》和明神宗萬曆十五年出版的《萬曆續道藏》合印的簡稱。
  4. [4]梁湘潤,《術天機太乙金井紫微斗數》,(台北:行卯,1984),頁15。
  5. [5]王亭之,《斗數零談》(香港:博益,1995),頁15~34中認為:天印發展成天相,天壽發展成天梁,天庫發展成天府,天貫發展成武曲,天祿發展成祿存,天異發展成火星、鈴星,天刃發展成七殺,旄頭發展成破軍,天杖發展成廉貞。從十八飛星發展到紫微斗數的過程中,斗數其實還受了叢辰家以及堪輿風水九星等其他術數的影響。
  6. [6]陳摶(872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希夷先生」(希指視而不見,夷指聽而不聞),常被尊稱為陳摶老祖、希夷祖師等。五代末,宋朝初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說普州崇龕人四川資陽市安岳、樂至一帶,一說重慶市潼南縣),著名道士。生平事跡和出生時地眾說紛紜,難辨真偽。
  7. [7]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水人,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授翰林修撰。
  8. [8]《全集》與《全書》均有一篇明朝進士羅洪先寫的序,落款的時間為嘉靖庚戌春三月。嘉靖庚戌為明世宗嘉靖29年(1550年),而《續道藏》於明神宗萬曆35年(1607年),由第五十代正一天師張國祥輯成。
  9. [9]《全集》有關於著者和刊行的背景資料有如此的說明:大宋華山希夷陳圖南著,隱逸玉蟾白先生增,十八代孫了然陳道校,金陵益軒唐謙梓。全書的背景資料則為:新鑴希夷陳先生紫微斗數全書,江西負子子潘希尹補輯,閩關西後裔楊一宇忝閱。
  10. [10]俞樾(1821年-1907年)清末樸學大師。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
  11. [11]此部分雖有此書,出版社為香港八卦齋,雖為手抄本,但因作者無可考,故仍有爭議。

「紫微斗數」分類的頁面

此分類包含以下 146 個頁面,共 146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