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六藝

出自 五術WIKI
前往: 導覽搜尋

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西周時學校的教學內容。

「禮」居六藝之首,本是各種慶典、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制度,逐漸擴展為國家政治及社會人際交往中的行為規範,是對貴族子弟行為舉止素養的要求。

「樂」包括聲樂、器樂和舞蹈,但六藝中的樂可不是日常流行樂曲,主要是指禮儀活動中規定要演唱演奏的樂,所以習樂實際上也是習禮的內容。古人常將禮樂並稱,就是這個原因。

「射」指射箭,「御」指駕駛戰車,當時作戰方式主要是車戰,戰車上的甲士都是貴族子弟,所以射御是貴族子弟必須的軍事素養。直到戰國以後,騎兵作戰取代了舊的車戰,文官武將也逐漸分職,於是軍事教育也就成為將士的專業教育了。

「書」是書寫,即識字和習字;

「數」指計算。書、數屬於基礎文化學習,在六藝中又稱小藝。

漢代以後,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稱為六藝。[1]

維基百科中的六藝解釋

六藝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學科總稱。六藝有兩種含義,即《周禮》中的古六藝和孔子提出的春秋以後的六藝。[2]

《周禮》中的六藝是西周之前貴族教育的六個學科:。其中禮分五禮(吉、凶、賓、軍、嘉);樂分六樂(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大鑊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禦有五禦(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書有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術有九術(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盈不足、旁要)[3][2]

漢代以來六藝亦指六經,即春秋[4]漢武帝太學,立五經博士,專以六藝設教。《論語》、《孝經》、《爾雅》則同附六藝略之後。[5]

六藝

六藝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五經述解》:「六藝數家或以【詩】代【樂】,緣古人詩以合樂者,實【樂】方正宗也。」凡此六藝,都是當時貴族階級日常事務中所必需歷練的幾項才幹。故貴族及民間俊秀,必先習此六藝,乃能在貴族圈中服務。西周時期,學校有國學和鄉學兩種,是國子接受教育的地方。前者設在周王朝都城和諸侯都城,教學對像是大貴族的子弟。而後者設在各地,是一般貴族子弟的學校。當時非貴族的百姓都未有機會得到教育。當時主要教學內容是六藝。

  • 禮:禮節(類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禮者,吉、凶、賓、軍、嘉也。
  • 樂:音樂。六樂 :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大鑊、大武等古樂。
  • 射:射箭技術。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發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
    • 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
    • 剡注:謂矢發之疾,瞄時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 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
    • 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 禦:駕駛馬車的技術。[6]
    • 鳴和鸞: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
    • 逐水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
    • 過君表: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
    • 舞交衢:過通道而驅馳自如
    • 逐禽左: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 書:文學。書法(書寫,識字,作文)六書: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 術:算術數論知識。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盈不足、旁要。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提倡繼承周代禮樂文化,大力推行六藝教育。《論語•述而》說:“志于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這裏的“藝”一般都解釋為六藝。孔子自己早年受過良好的六藝教育,也十分擅長駕車,以禮、樂、射、禦、書、術為教,創設了儒家學派。[7]三千弟子當中,身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人。[8]孔子晚年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將它們作為教材教授弟子。孔子之後,六藝教育與六經教育成為儒家教育兩大傳統。

六藝的教育

六藝教授可分為小學和大學,小學以書、數為主,大學以禮、樂、射、禦為主。到了漢朝,以儒學為尊,中央設太學,地方也開始設立郡學、州學、府學、縣學。晉武帝鹹寧二年(西元276年)始設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兩者同設。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代沿襲舊制,在國子監下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稱為“六學”。六學之中,國子學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學,太學吸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弟,其他則吸收低級官員子弟,還可吸收一定數量的庶民子弟,同時還有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外國學生前來留學。

以書取仁始於漢代,置書學博士始于晉代,而專門設置書學則是從唐代開始的。唐代國子監書學館的教科書包括《石經》、《說文》、《字林》等等,專門講授書法。算學館教課書包括《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綴術》等等。國子監生員唯彈琴、習射不禁。因為樂、射兩項屬於儒家"六藝"範疇,不但不可禁止,還應大力提倡。[9]唐代曾一度改國子監為司成館、成均館,後又恢復原名。

宋初,學制上仍沿唐舊制,承襲了廟學制的精神。惟國子監中,只設有國子學及太學。洪武初年規定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禦、書、術設科分教。[10]洪武二年又重行規定,計分禮、射、書、術四科,頒經史禮儀等書,要生員熟讀精通,朔望又須學射於射圃,每日習書500字, 數學須通《九章算術》。[11]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指示“國子生及縣學生員皆習射……命國子監辟射圃賜諸生弓矢”。洪武二十三年,國子監修建了射圃,給監生分發了弓箭,供監生練武習射。[12]孔廟、國子監西側辟有空地,用作考核生員習射水準的射圃。此外,府學、縣學也都修建了射圃。

明代杭州文廟之東設有射圃,是用來教學生練習射箭及武藝的地方。文廟生員有文武之分,射圃是武生員習武之所。武生員屬教官管理,除騎射外,教以五經七書,晨將傳及孝經四書,俾知大義。在射圃內,置備弓矢,教官率武生較射。[13]明代武學創設於洪武年間,開始僅在大寧等儒學內設置武學科目,教導武官子弟。英宗正統年間,正式建立兩京武學,分別設教授1人,訓導6人,教習幼官及子弟未襲職者,儲養訓習以備任用。

北宋范仲淹創辦的蘇州府學,胡瑗主教,主張諸生習射游息,曾舉行鄉射。[14]宋儒胡瑗、明儒顏元在自己主持的書院中推行六藝教育,都取得了明顯的成就。顏元針對程朱理學脫離實際的教育方法,主張把“六藝”。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基礎,致力於培養有真本領的經世致用的全才。他提倡恢復“周孔正學”,主張以“六德、六行、六藝及兵農錢谷、水火工虞之類,教其門人”,尤重六藝之學。

日本的六藝教育

日本模仿唐朝國子監,按照《養老律》學令規定,統一了六學,建立了以培養官吏為目的的大學寮。日本大學寮的科目有明經道、算道、書道、音道等。明經道研究九經,即三經,三傳,三禮:《詩經》,《書經》,《易經》;《公羊傳》,《谷梁傳》,《左氏傳》;《周禮》,《儀禮》,《禮記》。算經條規定的教科書也包括孫子、五曹、九章、海島、六章、綴術、三開重差、周髀、九司。也同樣規定不得作樂及雜戲唯彈琴習射不禁。而在各地方藩國設立“國學”。至江戶時期,德川幕府實行“文治”政策,中央設昌平阪“學問所”,各藩國設“藩校”,有的地方在藩校下還有“鄉校”。幕府在藩士教育上貫徹了朱元璋“文武兼備”的教育理念。藩校以六藝教育為基礎,包括禮法、音樂、弓術、馬術、習字、算術。 日本最大的藩校弘道館還保留了“游於藝”的扁額。[15]宮本武藏提出了“十能七藝”的說法,除了劍・槍・弓・馬・柔・砲六藝以外,又增加了兵法。[16]各藩在各自藩校中設置武道場,並聘請師範。明治維新以後,1872年《學制令》頒佈,一些藩校與私塾被改建為中等學校,六藝作為武士教育的一部分也延續了下去。

朝鮮的六藝教育

朝鮮國學名成均館,始建於1358年。朝鮮時代儒敎界提倡文武雙全,禮、樂、射、禦、書、術謂之“六禮”。六禮中的“射”,是儒生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課程內容主要是儒教經典和修身養性等學問,讀經典都有時間限定,如《大學》1個月,《中庸》2個月,《論語》、《孟子》各4個月,《書經》、《詩經》、《春秋》各6個月,《周易》、《禮記》各7個月等;儒生書寫以工整的楷書為基礎。[17]

參考文獻

  1. 中國文化研究院 燦爛的中國文明 http://hk.chiculture.net/php/sframe.php?url=/1101/html/c18/1101c18.html
  2. 2.0 2.1 {{#invoke:citation/CS1|citation |CitationClass=book }}
  3. 周禮•地官•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4. 賈誼《新書•六術篇》)
  5. 錢穆,《朱子學提綱》
  6. 《周禮•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藝…四曰五馭。鄭玄注:『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7. 錢穆,《國史新論》
  8. 《史記•孔子世家》
  9. 唐六典》卷二十一
  10. 《明史`選舉志》:“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禦、書、術設科分教,務求實才,頑不率者黜之。”
  11. 明代的學校教育制度
  12. 《南雍志》
  13. 淺談上杭文廟射圃
  14. 蘇州市志
  15. 弘道館
  16. 五輪書 地之巻
  17. 全韓儒教研究中心:成均館大學

外部連結

中華百科全書:六藝

「六藝」分類的頁面

此分類包含以下一個頁面。